记忆力游戏活动设计(记忆力游戏指导要点)
from 小爱
◆◆◆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幼教装备分会理事长、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刘焱教授提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玩具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也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玩具之于幼儿,不仅是童年生活的亲密伴侣,也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课本”。教师仅仅为幼儿提供玩具是不够的,要像研究文字教材一样去认真研究玩具,做“有准备的教师”。
2015年12月,刘焱教授带领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幼教装备分会启动了“两寻找”(即寻找身边好玩具、寻找身边好童书)、“三研究”(即研究玩具和童书、研究儿童、研究教学策略)活动。经过1年多的征集、评审,最终选出了100件“好玩具”,255篇研究案例。作为“中国游戏学习的引领者”,爱立方积极参评,共有17件玩具入选“好玩具”,位居榜首。
小爱在此将这17款玩具的研究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幼师朋友们以发现“好玩具”为起点,以“研究”玩具为抓手,从而关注幼儿游戏、丰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幼儿园的教育质量。
玩具研究案例丨记忆游戏“盖杯捉迷藏”
湖北省咸宁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彭红云
玩具介绍
玩具名称:盖杯捉迷藏
材料构成:
格子板一个、16个塑料盖杯、游戏底卡(选自纳唐《边做边学》游戏材料)
适宜年龄:5—6岁
游戏价值:
1.学习观察和记忆图例或动物积木的位置,发展幼儿的记忆力。
2.通过快速移动材料位置,锻炼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和反应力。
活动案例
实施背景
3~6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步发展。“盖杯捉迷藏”这套玩具是一套将记忆游戏的原理介绍给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视觉敏锐度,发展幼儿有意记忆的游戏材料。游戏底卡从易到难设置了5种不同的难度,每种难度有2张游戏卡,一共10张游戏卡。通过游戏中游戏底卡的难度提升,幼儿的有意记忆力也将得到不断地发展。老师可以选择将“盖杯捉迷藏”投放在益智区,供幼儿小组开展游戏活动。
玩法一
游戏价值:
熟悉游戏玩法,按从易到难的序号选择游戏底卡。
游戏过程:
1.观察熟悉游戏底卡。
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底卡并进行观察。
幼儿拿着游戏底卡,最先关注的是上面的各种图例,他们很快发现相同的图例有2个,并能主动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提问:游戏底卡上有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老师“还发现了什么秘密”的追问下,幼儿慢慢将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底卡下方的数字,关注到游戏底卡的边框颜色不同。
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注意力的特点是先关注形象直观的物体,再关注细节特征。
2.介绍盖杯捉迷藏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了语言和动作示范结合的方式介绍游戏玩法,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游戏的玩法,知道了按序号选择游戏底卡。
3.幼儿尝试游戏
游戏第一个环节是观察记忆图例,在这个环节孩子观察图例的时间长度不好把握,我给孩子的游戏建议是孩子边看边数10个数;游戏第二个环节是翻盖杯找图例,游戏开始时幼儿能凭记忆有目的的翻盖杯,很快能找出1~2个相同的图例,后阶段的寻找图例幼儿则多是随意翻盖杯,边碰运气,边记忆图例位置,没有找到相同图例的这个过程用时较长,孩子们的情绪表现有回落,但一旦找到2个相同图例都会表现出异常兴奋;游戏第三个环节是判断游戏的输赢,孩子们的盖杯有的是随意摆放在桌上,有的是垒高成柱形,输赢结果的判断孩子们主要是用目测判断,有时也会用一个一个数数比较数字大小的方式判断,孩子们对输赢的结果没有太大的情绪反应,但乐于换新的游戏底卡再次进行游戏。
反思与调整:
在游戏第一个环节观察记忆图例时,时长的把握、用数数的方式会影响幼儿观察记忆图例,有意记忆的质量不高。游戏第三环节判断输赢时,教师没有过多介入,但从孩子们的表现看,游戏中幼儿大班数学关键经验的运用较少,可针对幼儿每次赢的盖杯数量都是2个,增加按群计数的内容,在游戏中巩固练习2个2个数数的方法。另外游戏的输赢没有外化成直观可见的结果,因此孩子们对换新的游戏底卡有兴趣,但怎样通过记忆找到更多相同图例,赢得更多盖杯则没有激发幼儿内在动力。此外我们班十月份的主题是“标志的世界”,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标志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尝试将各种常见标志为图例制作成游戏底卡,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熟悉认识更多标志。
后续调整:
1.游戏第一环节增加时间沙漏,让记忆图例的时长更形象更直观。
2.提供盖杯集合板,方便幼儿2个2个有序摆放盖杯。
3.增加以标志为图例的游戏底卡。
4.提供小贴画若干。
5.游戏玩法中增加用2个2个数数的方法说出自己赢取的盖杯数量,数对了幼儿可赢得1个小贴画,赢得盖杯数量多的幼儿可再赢得1个小贴画。
玩法二
游戏价值:
1.巩固练习2个2个数数的方法。
2.熟悉认识游戏底卡中的标志图例。
游戏材料:
“盖杯捉迷藏”操作材料,时间沙漏、盖杯集合板、标志图例游戏底卡2张,小贴画若干。
游戏过程:
1.了解新增的游戏材料
所有新增的游戏材料中,幼儿马上关注到了标志图例游戏底卡,他们拿着游戏底卡,指着自己认识的标志和同伴分享交流。
分析:由于“标志的世界”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积累了相关经验,对于各种标志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因此最先关注到新增的标志图例游戏底卡,由此也可看出,与幼儿已有经验相关的事物更易引起幼儿注意。
2.介绍玩法与规则
此环节重点结合盖杯集合板和小贴画实物,介绍了游戏的新玩法和规则,教师主要是用语言结合实物的方式进行讲解,幼儿倾听专注,从后面的游戏行为看,幼儿了解了游戏的玩法与规则。
3.幼儿尝试游戏
游戏第一个环节观察记忆图例时,幼儿能在沙漏沙子漏完的时间里专注观察游戏底卡上的图例,有意识的记忆图例比活动1质量高。游戏第二个环节翻盖杯找图例环节,幼儿凭记忆有目的翻盖杯的情况有了进步,能快速翻2到3个相同的图例,每次赢得的盖杯幼儿也能有序摆放在盖杯集合板上,在随后的继续寻找图例时,幼儿边找边记忆的速度明显比活动1要快。游戏第三个环节按群计数时,幼儿表现出能力水平不一样,有的能快速熟练地2个2个数数并说出总数,有的则总会出错,老师采取的指导策略是提醒幼儿用伙伴互助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在使用标志游戏底卡游戏时,孩子们边翻盖杯找相同标志,边乐于分享自己认识的标志,例如和同伴说这是什么标志,我在哪里见过等等,出现不认识的标志,认识的同伴会告知,如果都不认识他们则会主动求助老师,游戏的情绪体验积极主动。
反思与调整:
游戏第一环节沙漏的运用,让时长更直观,孩子能更专注的观察记忆图例,效果较好。游戏第二环节翻盖杯找图例,此前积累的游戏经验让孩子们更熟练,找相同图例的速度更快了,有意记忆水平也明显提高了。游戏第三个环节小贴画的激励效应让幼儿更乐于运用数学的关键经验,且游戏的兴趣始终保持在高位,贴画的获得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游戏的成就感。针对2个2个数数的方式数盖杯,孩子们水平不一的情况,老师没有马上介入指导,而是让能力强的孩子帮助能力弱的,教师的应对策略让幼儿的学习形式多样化。游戏中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标志游戏底卡的增加让“标志的世界”主题内容和“盖杯捉迷藏”游戏很好的结合。孩子因为感兴趣,在游戏中观察、记忆、自主表达,既发展了孩子的记忆力,又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边做边玩”纳唐游戏材料具有适龄、科学、有针对性,层次性,易变化的特点,但实际实施使用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已有知识经验,主题实施内容,采取一些融合、改进,让游戏材料更接“地气”,如“我是中国娃”主题中将各民族服饰、乐器、食物等也可以制作成“盖杯捉迷藏”的游戏底卡,增进孩子对各民族的多方面了解。
小爱将进一步整理和发布好玩具研究案例,敬请关注。
关于《边做边学》,您想了解更多?点击下方↓↓↓